吸烟有害健康。本站含有烟草内容,18岁以下人士请勿光顾。
国家局网站2024/10/11师傅的老花镜
2011年初,我进入遵义卷烟厂工作。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被同事们严谨的工作态度感染着,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很快就融入了这个集体。 “三人行,必有我师”,车间中的每一位同事都是我的老师。其中有这样一位师傅,对我的帮助是最大的。他就是卷接车间的廖云禄。 廖云禄今年48岁,在遵义卷烟厂已经工作了近28个年头,他高高瘦瘦,总戴着一副老花镜。一进单位,我就分在他的机台上跟他学技术。大家都说,廖师傅很热心,对新学员负责任,他已经带出了不少的技术人才。而让我最佩服他的,则是他对质量的追求。 记得一次夜班,我在操作中忘记观察卷烟通道中的卷烟,误将上百支不合格的卷烟通过通道传向了包装机。“停机、停机!”在一旁工作的廖师傅喊着。我当时呆呆地站在机台上不知道该做什么,只见师傅托着一个烟盘走到卷烟通道处,将不合格的烟支全部放入烟盘内。“师傅,这些卷烟咱还是别要了吧,直接倒在废烟箱中。”手忙脚乱的我害怕师傅生气,就自作聪明地说道。 “小陈,这些烟支中肯定也夹杂着合格的卷烟,我们要一支一支筛选。这样,我给你说一下刚才出现错误的原因,你在接下来的操作中一定要注意。”说着,廖师傅打开了开关,指导我如何操作。 看一切又恢复了正常,廖师傅便一个人坐在一旁,戴上老花镜,开始一支一支挑选。 我问师傅:“您岁数也不大,为什么就戴上了老花镜?”师傅笑着说:“因为我把卷烟质量看得比眼睛重要。” 筛选好后,师傅将合格的卷烟放入了通道。戴着老花镜站在卷烟通道旁指导我,一站就是2个多小时,他的双眼紧紧盯着通道中的烟支。 凌晨5点是最难熬的时段,又累又困,“师傅,您去休息一下吧。”师傅却说:“那可不行,咱们在这个位置上,必须保证机组的质量安全,不能让不合格的烟支流入市场。一定要记住,质量是天!” 作为一名进厂不久的新员工,那天,师傅给我上了最好的一堂课。(陈 瑶)
2024/09/11感恩,始于心,施于行
在现在这个物质丰富并容易获取的社会中,很多人似乎忘却了我们应该有的感恩之心。甚至有些人连对父母也失去了感恩之心。
几年前,我陪同学到国内一所一流大学报到,办完手续后刚出宿舍,碰到一对母女,看样子也是新生来报到。其中,女儿才刚进大学,但母亲的皮肤黝黑、满脸皱纹、头发灰白、衣着陈旧,显得比较苍老。她向我们走过来,还时不时的回头看一眼女儿。当站在我们面前时,她用极不标准的普通话问了一句,“同学,请问一下,某某楼在哪里”。她问的过程中又回头看了一眼站在不远处的女儿。因为我们也是刚来,就应道:“不好意思,我们也是刚来,还不清楚”。她回了句“谢谢”,慌慌张张地离开了。等她与女儿会合后,就听到那女儿对她大声吼道,“我说了不要去问,问什么问,我自己能找到”。说完头也不回地向另一条路走去,那位母亲一言不发,唯唯诺诺地紧跟在后面。听到那女生对母亲这样大吼大叫,我感到非常气愤,真想冲上去狠批她一顿。
时不时地,我就会想,她有什么资格、凭什么这样对自己的父母,她对父母吼叫的底气从哪里来?人生天地间,如果没有父母的给予,我们会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百善孝为先”。试想,一个动不动就对父母大声吼叫的人,如何能意识到“孝”的存在?感恩是“孝”的基础,孝是为人处世的基础,一个对父母都不知道感恩的人,如何能善待他人?当然,并不仅仅只有“孝”源于感恩,我们的朋友之情、同事之情、师生之情、夫妻之情等都从感恩中来。只有互相之间常怀感恩之心,才能更深刻的感受到对方的关爱,彼此间的情谊才会变得更深。
2006年我在遵义卷烟厂走上工作岗位,当时有种踏实、舒坦的感觉。感觉从今以后可以自力更生了,同时也感觉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工作。同年,春节只能放四天假,想回外省的家不太现实,也想到过请假,但是,考虑到年底工作任务多,就没有提出来。本以为这个年会这样无声无息地过,没想到大年的前一天,也就是放假当天,车间主任委托班长找到我,说代表车间请我吃年饭。对于我这种从外地来没多长时间,以前又从来没在外面过过年的人,听到这个消息时,内心是无比感激的,我感激领导的用心和关爱;同时也感觉自己在这里并不孤单。
从那以后,我要好好工作的决心更加坚定,我负责任地承担起本岗位的职责。尽管每天都会出大量的汗水,有时甚至会筋疲力尽,但是心里非常充实。因为我感觉没有对不起那些对自己好的人,也没有对不起自己。虽然我现在早已离开了原来的部门,但是那份关爱、那些情谊却长存我心。(柳科生)
2024/08/08向老兵致敬
我生长在一个军人家庭里,童年及学生时代是在军营大院里长大,因有“口吃”毛病,没有当上兵,这也成为我到目前为止最大的遗憾。
1977年知青招工,我进柴油机厂当上了一名工人,起初分配到金属制品加工车间学钳工。能学一门技术,我很高兴。一年后,由于工作需要,我又被调到厂车队学习汽车修理。随后,组建遵义卷烟厂时,又转调到遵义卷烟厂运输科,这一干就是34年,没有换过工种,算是运输科的老员工了,见证了运输科多年的发展。
以前的柴油机厂车队,只有七八个人,5辆车。驾驶员主要是退伍军人,而且大多是党员。队长是有名的“红二连”转业回来的模范指导员李玉成。驾驶员中有退伍军人韩继雪、吴文华、涂祥文、李湘贵、易征等。修理工有四名,其中有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兵刘光富。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物资需求及转运要求日益提高,所有生产资料都要靠汽车运输来完成。当时梅花山转运焦炭的工作很辛苦,车队不分日夜抢时间、抓进度,在企业安全快捷的运输攻坚战中成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改革的深入,带来了新的机遇,柴油机厂转型为卷烟厂,车队也随之发展为运输科,人员和设备得到了扩充。驾驶员队伍壮大,主要来源依旧是退伍军人。他们素质好,技术过硬,能吃苦,爱惜手中的车辆。特别是在长途运输中,他们团结互助,克服多种突发困难,用高度的责任心及过硬的驾驶本领,为企业繁重的运输任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些老兵是邵树明、刘朝俊、张国荣、毛希华、骆开军等。
运输科的今天,依然处处有退伍兵的身影。2008年遵义发生罕见凝冻,给物资运输带来严重阻碍,退伍老兵梁定宇、李远洪、车队副队长刘兴权冲锋在前,担当重任,冒着凝冻艰难地把产品运往销区;“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又是退伍军人冲锋在前,驾驶员李远洪、张问勇、瞿勇主动承担任务,把贵烟人的爱心物资及时安全运抵灾区,体现了烟草职工的社会责任。
这就是我们的运输队伍,一支在岗位上平凡做事,默默服务的队伍。每当困难来临,党员、退伍老兵总是冲锋在前,尽职尽责,攻下一个又一个的堡垒。
在建军节来临之际,我向在运输战线上付出艰辛的老兵们致敬,感谢他们在企业发展中的努力,特别是已退休的老兵们,在企业今天的绿荫下,希望他们保重身体、安度晚年,并向他们致以永远的敬意。(刘乙煊)
2024/07/17“一”的份量——记遵义烟厂二车间技师程卫
我在车间工作近20年的时间里,结识了许多职工朋友。他们朴实无华,也没有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却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我已赋闲在家,但每当我回忆往事,这些朋友的身影就会立刻闪现在我的眼前,程卫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和程卫共事大概有十七、八年的时间,他给我的印象永远都是那样的谦卑、儒雅、和蔼、低调,然而对工作总是那么敬业、精细、踏实、充满激情和一丝不苟。他十几年如一日每天在车间忙碌的身影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不停地旋转,默默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倾注了他全部的爱和无限的忠诚。
一步一个脚印
1990年的春天,记得我刚任嘴烟分场党支部副书记不久,在一次和程卫的交谈中我发现他是一个十分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当我们的话题谈到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工人时,他说:“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新时代工人,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定位,我的目标是潜心做事,低调做人,技术过硬,对企业忠诚,对工作敬业并富有激情,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通过这些年我对他的观察和了解,他始终用这把尺子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这个目标迈进,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曾担任过YB-43、GDX1、GDX2操作工、维修工、车间包装机型技术组组长等职,无论在任何岗位,程卫都怀着一颗平常心,认真地把每一件事尽量做到最好。记得他刚任GDX1维修工时,为了尽快地吸收掌握先进机型的维修技术,他翻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为了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常常忘了下班,用他自己的话讲:“就连晚上做梦都是图纸、设备构造”。正是凭着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的韧劲,在较短的时间内,他不仅完全掌握了GDX1包装机的特性、原理及维修技术,同时,他还发现GDX1包装机透明纸的宽度在减少10mm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工艺要求和包装质量,却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于是拟定了《GDX1条装透明纸缩短的改造》QC课题,该QC课题不仅当年获得了优秀QC课题。
由于他技术过硬,思想素质好,1997年厂里派他到巴西GD公司参加培训,培训期间,他勤学好问,刻苦钻研,脚踏实地,潜心做事的学习态度,赢得了外国专家的一致好评。通过他艰苦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结业证书。回国后,他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他所负责的责任机台,无论是产、质、耗、设备有效作业率等各项经济指标都居全省同类机型前列,并多次在厂工会和车间组织的劳动竞赛中获奖。
一心倾力岗位
2003年遵义卷烟厂技改完成后,在老厂房过渡到新车间的设备搬迁、安装、调试工作中,程卫发挥了一个技术能手的带头作用。作为包装设备组长的他,车间所有包装设备的拆机、分解,新场地的就位、安装、调试样样都要尽心尽责。为了抓时间、抢进度,他经常加班加点。本来“五一”前与家人商量利用长假带孩子去旅游,但为了能较快完成搬迁任务,他不得不放弃了“五一”休假。正是这种乐于为“大家”放弃小家,舍弃自我的精神,我厂新车间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正常生产。车间才能既保证安全顺利搬迁又保质保量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同时在以他为首的技术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为我厂节约搬迁费用上百万元。
程卫勤于思考,是个爱动脑筋的技术尖子,2005至2006年,他主持和带领其他机修工共同设计并完成了《GDX2、GDX1条盒外置吸风的技术改造》,解决了生产厂家都无法解决的条盒吸阻渗油及吸风管渗油、漏油的问题,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该QC成果为企业节省了30万元的技术改造费用。同年他又对两台GDX1小玻包透明纸宽度进行了缩短改造,满足了新的工艺要求。2006年他放弃“十一”长假,组织了车间包装设备GDX2欧式条盒改为美式条盒及烟包改小的技术改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厂部、车间下达的改造任务,该项改造又为企业节约改造费用上百万元。为此受到了厂部及车间领导的高度赞扬。
一肩勇担数责
程卫还是一个十分好学的同志。他是技校毕业后参加工作的,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深感知识的重要,为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他报考了贵州航天职工大学。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大专文凭,这为他后来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程卫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由于工作突出,曾多次荣获工业公司及我厂的“设备管理先进个人”“安全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岗位技术能手”等称号。尽管他早已是车间的技术尖子,业务骨干,但他从不居功自傲。用他的话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车间是三班运行,我纵然是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顾及每一台机子,因此,只有机修工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的技术都上去了,才能保证车间生产任务的完成”。多年来,他为车间技术力量的培养默默无闻地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仅2002至2008年经他亲手带出的机修工、挡车工就有十几人。同时,他还承担了车间包装专业知识、技术的内部培训及教案的编写工作。如:为了提高车间职工的业务技能,更好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他常常放弃休息,为职工上技术课,对部分技术相对差且理解能力相对弱的职工,还单独给他们“开小灶”,直到他们弄懂为止。2006年,程卫代表我厂到贵阳参加“黄果树”杯职业技能比武,他克服了异地竞赛的种种不利因素,以他娴熟规范的技能征服了评委,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包装组GDX1第一名,同时获得了工业公司领导颁发的“技术能手”称号。同年他被我厂任命参加西南、西北片区“红塔杯”技术比武教练,为我厂选手在全国“红塔杯”比赛中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做出了贡献。2006年初他到上海参加技师培训,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技师考试。2007年由他编写的《GDX1封签改进教案》,被国家局教案题库录用。多年来在工作中,他主持和参与处理的重大包装设备突发事故的抢修工作不计其数。2007年初冬的一天,夜班凌晨4点,2# 包装机5# 轮推烟臂折断,跟班机修工无法处理,打电话到程卫家里,他接到电话后,二话没说,冒着凛冽的寒风,立即赶到了车间进行抢修,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抢修,终于使设备恢复正常运行,保证了生产。
多年来,程卫就用这几个“一”让我明白了“一”的份量。(万进)
2024/06/19找老严
《遵烟故事》让我头痛了好几天,不知道如何下笔,在徐哥的提醒下,决定找几个同事聊聊,收集素材,找找灵感。本来先找老严的,人不在,就绕了个弯,去找了老王。老王在厂里工作了20多年,是原动力车间的技术员,经验丰富,为人和气,这个事情找他准没错。
到老王的办公室,他正急匆匆地往外走,我一把将他抓住,叫道:“别走!别走!有事!”“什么事?”老王满脸诧异。我把来意一说,他立刻不好意思起来,你来得不巧,我正要去联系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事呢。我听了心里一凉,手也松了,无奈道:“前日找你们不在,昨日找你们也不在,今天遇见了,却还是没有这个缘分。”老王见我装可怜,笑道,好好好,我5分钟后再走。
老王问我想写什么,我说我想从我们安全管理上的变化来体现我们整个遵义卷烟厂的变化,你说说什么变化最大?老王想了想说:那变化可多了,你就说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事情吧(我心里暗想:果然三句话不离本行),过去我们生产设备落后,大伙只能在比较艰苦甚至恶劣的环境中工作,车间空间也小,一天下来,浑身沾满了汗水和烟尘。生产设备噪音也大,车间里说话不能叫“说话”,得叫“喊话”。特别是锅炉工,那时候可是全手工操作,得一铲一铲把煤往炉膛里送。温度高不说,煤灰也大。虽然当时厂里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加强了劳动保护,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好了,不用受以前的罪了。
“为什么?”我马上接老王的话,看他兴致上来了,可不能冷场。
“为什么?”老王手一敲桌子:“你看,我们搞了技改以后,现在都是新设备,自动化强,安全性能高,粉尘小,噪音低。还拿锅炉工说吧,现在是远程监控,哪还有人工送煤?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设备效率,还降低了危害程度。另一个,我们现在的生产环境也好了。新厂房建成后,面积和空间比以前大好多,明亮通风,还有中央空调。这些改进是生产现场的职业危害因素得到了减少和控制的根本原因。”说到这儿,老王一看表,说时间差不多了,他得赶紧去。我也不好再阻拦,就和他商量改日我再来,还顺便问了问老严的行踪,他想了想,让我去消防队看看。
刚走进消防队办公室的走廊,就听见大吕的声音了。大吕是消防队的副队长,老兵,身材壮硕,嗓门大,嚷嚷起来,站一里地外都能听个分毫不差,别看人有点胖,消防演练的时候,动作敏捷,反应快。
推门进去一瞧,大吕副队长穿着一件崭新的消防服,正嚷嚷号是不是小了,几个消防队员一边帮他理衣服一边说:“不小不小,你这正好显身材。”我和大家打好招呼,问道:“新的消防服就到了?”“到了”大吕的声音在房间里回响,我差点没听见其他人“嗯”的那一声。
“行啊,这下鸟枪换炮了哈”我和他们打趣说,“新的消防服来了,加上前几天刚到的消防车,你们真是改头换面咯。”“嘿嘿”大家春风得意地笑着。“我还没去看新的消防车呢,好看么?”我一边打量着新的消防服,一边问。“好用”大吕答非所问,“比以前的好看又好用”有队员嬉笑。“那是,这次厂里的投入可不小。但以前那辆可是老伙计,和弟兄们风里来,雨里去,现在也算鞠躬尽瘁了。”大吕的话略带一丝伤感。大吕说的那辆消防车我见过,是辆老东风车,从厂消防队成立即服役至今。与消防队伍一同参加了“田沟煤矿火灾”“董公寺粮油店火灾”“酒精厂仓库火灾”“南站彩印厂废料场火灾”等多次火灾扑救,可谓战功显赫,是遵义卷烟厂消防安全工作的老战士,是遵义卷烟厂消防安全工作的保护神。现在新的消防车接班了,这辆老车也该光荣退休了。
“对了,你来做什么?”这阵想起来问我了,我把来意一说,就问老严和李队长在哪儿呢。大吕告诉我:有车间要动火,我们不让动,他们两人在现场压着呢。“哦”我恍然。老严人如其姓,工作严格认真,凡是不符合防火安全原则的必定据理力争,绝不退让。我能想象他正在用手护着宽大的眼镜和人争辩的模样。
从消防队出来,我觉得就别去影响老严工作了。直接回了办公室,把今天的事跟徐哥说了说,徐哥听完点了点头说:其实最大的变化还有我们管理上的变化。以前我们的安全管理相对较粗,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后,有了标准、有了依据,让我们的安全管理更加规范,使大家逐步转变了观念,提高了安全认识。这个变化也是最可喜的变化。
我坐在办公室里,想着今天的事、人和话语,突然一种思绪涌上心头,遵烟今天巨大的变化,不正是无数遵烟故事的汇聚凝结吗?于是提笔记下。 (段 铸)
2024/05/15一次特殊的演出——记参加2008省直工委戏剧小品比赛
眼看着省直工委戏剧小品比赛的时间一天天临近,大赛前的紧张气氛又来了。老谭(谭先武)下了夜班继续和我们排练着,瞿勇努力地练习着每个字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而我每天都在琢磨舞台上我饰演的那个刚毕业大学生的感觉,因为我们都希望在这次比赛中能有所斩获。
踏上去贵阳的征途,坐在车上,看着高速路上飞驰而过的汽车,我慢慢调整着自己紧张的心情。突然,我发现坐在旁边的老谭用手捂着肚子,表情很痛苦,头上还直冒汗。“老谭,你怎么了?”“疼,我可能是结石发了。”当时,全车人都懵了。在这高速路上去哪里找医院啊?司机说;“前面不远就是三合镇,我们去那里!”
车开到三合医院,经过医生的诊断,说是结石发作。一时空气仿佛凝固。大家看着躺在床上的谭师,都希望能做点什么,但也不知道该如何做。大家只是期盼杜冷丁的药效能快点起作用,减轻他疼痛的感觉。这时,谭师居然强忍着疼痛,用小品的台词和我们开起了玩笑。一时间,大家都乐了。
由于三合医院的医疗条件有限,我们又赶紧驱车来到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止痛针的药效一过,老谭就吐了,吐得昏天暗地。我们赶紧把他送到急诊室,医生没办法,只能再给他打一针止痛针。但药效一过,疼痛感又加剧了。就这样,一直用止痛针控制着。
晚上,大家都在商量:“干脆放弃明天的比赛吧”。但躺在病床上的老谭听到我们的意见以后,坚定地说:“明天打了止痛针都要上!我们现在是一个团队,排练了这么长时间,就这样放弃了,我不甘心,大家也会不甘心。再说我们现在代表的不是自己,代表的是整个中烟公司。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上!”话音刚落,我们所有的人都不敢再说话。
第二天,看着老谭憔悴的脸,大家都很心疼,却什么也不敢多说。进入比赛现场,紧张气氛立即袭来。上场前,我们进行着最后一遍台词的演练。但我却紧张地连续几次忘了台词,心跳明显地加快。这时,老谭用手指着自己化了妆的脸,冷不丁地冒出一句:“看我的脸,白里透红,与众不同。”然后,爽朗地笑了。看着老谭,我们也笑了。
比赛按着它自己的轨道进行着。我在演出时哭了。不仅是因为小品中的老王,更是因为现实中的老谭。这时,在我眼中,老王和老谭已经重叠在了一起,已经分不清哪个是老王,哪个是老谭。他们都是同样的爱岗敬业,都是同样的严于律己,都是同样的以身作则……
为了比赛,我们付出的是艰辛,可是当回头看时,自己走过的每一步却都变成了美好的回忆,过程本身已经变成了经典。从紧张的排练过程中,我们体验到的是无法突破带来的苦闷,到比赛时,我们所面临的是内心沉重的压力。可是,现在这些不重要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自己的不足,是对取得进步的渴望,是钻破蚕茧飞出窠臼的快乐。
在比赛中,我们更是看到了一个充满凝聚力的“遵烟”团队,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的老王和一个又一个的老谭在为遵烟、为中烟公司的发展默默地做出自己的贡献的人。(童俊)
2024/04/15丹心谱就奉献华章——记遵义卷烟厂二车间优秀共产党员黄铭同志
遵义卷烟厂原二车间,有一个50来岁仍战斗在生产线的老同志。一提起他,无论是车间领导还是普通职工,都会不约而同地伸出大拇指,用两个字来赞美他——佩服。人们不仅佩服他有丰富、扎实的、过硬的卷烟知识、精湛高超的维修技术,更佩服的是他有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的铺路石精神和勤奋工作,奉献在岗的一片丹心,他就是党员黄铭同志。
黄铭同志的工作经历可用丰富来形容。他下乡当过知青,开始参加工作是在赤天化,1982年调入我厂,曾当过钳工、挡车工、机修工、生产班长、车间技术组卷烟维修组组长等职。无论他在任何岗位上,都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他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和对企业高度负责的主人翁责任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技术专长发挥在快乐地工作中。记得90年代初,我厂刚引进卷烟超九机型不久,由于该机型在设计上的缺陷,自动润滑系统分油阀易堵塞,从而引起停机率高,齿轮磨损严重,且造成物耗高。挡车工们怨声载道。虽然我厂曾花3万元的价格更换了一套自动润滑系统,可运行后润滑系统仍频繁出现故障。经过黄铭同志的长期观察后,发现分油阀卡死、堵塞是造成润滑故障的主要原因。于是他提出了改造分油阀,解决齿轮磨损报废的思路,并拟定了QC方案。
在他的主持下,将分油阀双层结构改为全密封式单层结构,去掉分油针,扩大阀内油孔直径等。经过改造后的自动润滑系统不仅充分保障了各种传动齿轮的润滑,还比进口的润滑系统更有实用性、耐用性和可靠性,同时大大节约了设备费用。该项QC成果还获得了省优秀QC成果。多年来,他以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凭着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韧劲,仅近几年他就主持完成了多项QC成果。如:《YJ-25滤嘴接装机润滑系统的改造》《帕希姆后身无级变速器的修复与改造》《帕希姆胶泵的改进》《帕希姆水松纸鼓轮吸风盘的改进》《帕希姆电烙铁升降系统的改造》《帕希姆滤网自动清洁装置改造》等,这些QC成果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500余万元。2000年以来,以他为主帅的卷烟技术组还完成了多台长城机的大修。仅此一项为厂节约大修费用400多万元。多年来,黄铭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为国家、为企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此,他多次被厂党委、厂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黄铭在车间职工心里,可以用德高望重来形容。无论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黄师”,黄师不仅工作经验相当丰富,而且有极好的人品。他不仅是车间的重量级维修工和元老,还是业务尖子,全国烟草高级考评员,卷烟竞赛裁判员……他时刻把培养新人作为己任。用他的话来说:“我已是50多岁的人了,遵义卷烟厂的发展必须后继有人,为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后备维修人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他们的成长路上我愿做一颗坚实的铺路石”。为此,他积极参加车间开展的“师带徒”活动,在技术上对有求于他的同志耐心帮助,从不保守。他常说:“众人划桨才能开大船,只有大家的技术都提高,车间的产、质、耗才能有保障”。他带出了“全国烟草系统职业道德先进个人”“贵州省劳动模范”赵洪波,“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袁涛,共青团贵州省命名的“贵州省青年岗位能手”乔海波等一大批优秀挡车工、维修工。这些同志现在都成为了车间的业务骨干。老黄师还曾多次作为贵州烟草系统的技术尖子到铜仁卷烟厂、贵定卷烟厂等厂家帮助处理一些技术上的“疑难杂症” 。他对机器设备的隐患手到病除的过硬技术给兄弟厂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夜以继日、忘我的工作热情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同样受到了这些厂家领导和职工的高度赞扬。
这么多年来,老黄师吃苦耐劳。他“拼命三郎”式的工作方法,在车间职工的心中也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如2007年以来,我厂根据工业公司生产部的指令,几乎每月都要对很多品牌的烟支规格进行多次改机。反复不停地改机其辛苦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为此,个别维修工有时会发一些感叹和牢骚,这时黄师就会协助车间领导耐心地给大家做解释工作。他说:“其实反复地折腾,我心里也不好受,但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我们不及时生产适合消费者的产品,企业就会失去市场。虽然我们现在辛苦一点,但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这点累还是值得的”。他身先士卒地带领大家严格按调度通知,什么时候需要改机就立即投入到其中去,不仅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改造费用,同时使车间按时保质地完成了工业公司下达的生产指令,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为使二车间在设备维护保养上向先进企业靠拢,2007年4月,车间在调整“周保”时间的基础上增加了“轮保”项目。这是我厂生产历史上的首创。黄师再次挑起了卷烟设备轮保的大梁。他不顾自己已是50多岁的年纪,仍和轮保组年轻的同志们一起,不知疲倦地整日忙碌在工作现场。通过他们的辛勤工作,解决了许多以往遗留的设备隐患及因平时时间短而无法处理的设备故障,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了设备的“三率”,受到了领导及设备管理部门的肯定和褒奖。
多年来,老黄师像一颗默默无闻的铺路石,平凡而渺小。他的平凡中凝聚着非凡。我们的企业在迈向明天的辉煌的道路上,正是由于有了像黄师这样一颗颗坚实的铺路石,才夯实了发展的基础。黄师几十年如一日的铺路石精神,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尽职尽责、一丝不苟与持之以恒,他以独特的个人魅力,诠释着当代工人的品质和风范,闪耀出熠熠生辉的光彩。 ( 万 进)